返回第伍部:粉饰太平 第7章 舆论的力量(1 / 2)汉朝四百余年首页

擅长说服,制造舆论。刘秀在调集兵力的过程中,因敌人势大,有的将领贪贪财惜命,提出就地留守!

刘秀说,如为敌所破,身家性命都不保,要这些有什么用,成功地说服了这些将领。

在昆阳战事胶着的时候,刘秀命人用信箭射敌营称“宛城已经破”,绿林援军即将回师的消息,坚定己方的守城意志,动摇了敌方军心!

军心如城,一散即破!

昆阳大捷是汉光武帝平定天下的关键一战。

但是从此战中我们可以看到绿林军的“弱点”,那就是整体战斗意志不坚、投降思想严重。

无论是守城的的王凤还是昆阳周边的将领,都有过投降的打算,意志不坚、岌岌可危。

如果不是刘秀痛阵利害,将他们紧密团结在一起,早就散摊子了!

可见会做思想工作是多么地重要啊!

控场超强、战术得当。以强击弱,最重要的是集结优势兵力,形成局部的“强大”。

精选三千敢死队,击敌大营!斩敌千人!再战,斩王寻!

趁敌混乱之际,全军掩杀、内外夹功,终于引发了大溃败,昆阳之战完胜,缴获兵马粮草甲仗无数!

万马军中、杀声震天,旌旗如林、攻守惨烈。

在这样残酷而复杂的战场中,其中的进击退守、截杀掩攻、审时度势,光武帝的战场大局观、战术嗅觉和指挥能力堪称一流!

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将兵百万,其甲士四十二万人,五月,到颍川,复与严尤、陈茂合......

时莽军到城下者且十万,光武几不得出。

六月己卯,光武遂与营部俱进,自将步骑千余......

从这段史实可以看出,昆阳城下的四十二万敌军是有水份的。

在王莽的计划中,原本是准备征召百万大军,最后定为四十二万人。

但是由于时间仓促等诸多原因,实际达到昆阳城下的在十万左右!

古代部队的集结速度,,绝不能用现代的标准和条件来衡量。

陆路交通道路难行,粮草供应极为困难,还要考虑马匹、壮丁的消耗,天气的影响。

超过十万人的集结,在历史上都不多见!

王莽在公元23年4月开始征兵,5月即到达昆阳城下,以那个年代的部队集结速度,能有十万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所以我们得出一个相对明晰的结论:莽军到达昆阳城下且能够投入作战的人马,绝对不会超过十万。

其次,昆阳城占有地利之便。

昆阳并非雄关险隘,但是因为它北达颍川伊洛,南通南阳的特殊地位位置。

并且又是水陆转运重镇,所以城小而坚、城防稳固,这为昆阳固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地形上来看,昆阳处于伏牛山、桐柏山诸脉起伏之地,又有多条水系汇聚于此,根本不象平原那样能够展开规模化的集团冲锋,莽军的兵力优势无法发挥!

再者,王莽篡汉之后,朝政动荡、民不聊生、饥荒处处,王莽得位不正,天怨人怒!

尤其是王莽一朝,并没有非常出色的军事将领。

昆阳城下领军者王寻、王邑等,多王氏族亲,军事才华平平,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之下,刘秀率领的绿林军取得昆阳之战的胜利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最让人无语的是王寻的两个骚操作:一是昆阳守将王凤要投降,不受!二是刘秀率领援军来攻,他命令各营安守,自己带兵迎击!

结果:昆阳军民眼见无法幸免,拼死守城;王寻被刘秀一波冲锋干掉,各军无主、将令无出,乱而溃!

而王莽军:兵力不到10万;军心不稳,人心惶惶;昆阳城坚,易守难攻;将领平庸,昏招频出!

世上从来没有以弱胜强一说,胜利者的一方,必然有强于对手之处,或将帅多谋用兵如神,或作战勇猛锋锐无双,或科技先进破敌如竹,或兵力雄厚势不可挡,或军心稳固气势如山,或将士用命以死报国!

仅着眼于兵力的多少来定义“强弱”,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昆阳大捷,让莽军的实力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从此再也没有能力组织起类似规模的军事作战行动,两个多月后,王莽也兵败身死。

此战后,刘秀的声望在绿林军中无人可比。

在经过一血雨腥风、暗黑残酷的权谋较量后,昆阳大捷后仅仅两年,也就是公元25年,刘秀即位,汉室中兴,是为东汉!

经历过战争与血火,才更认识到和平的可贵。

东汉呈现出人心思定、修养生息、百废俱兴的中兴之相!

但是,关于光武帝在昆阳大捷中的天地异象之说,却在民间口口相传,“朝官士子军卒百姓行商莫不知晓,称为奇事。”

我们前面已经分析过这种说法的荒谬之处,为什么还能够在光武帝声望无俩的情况下“泛滥”呢?

事实上,笼罩在光武帝身上的“神秘光环”并不仅仅这一起。

昆阳之战是刘秀一举成名的战役,在我国新朝末年刘秀、王莽两军在昆阳一决胜负的一场战役,因在昆阳所以史称昆阳之战。

这次战争中,身为偏将军的刘秀一战而天下闻名,把他的声望推到了顶峰,还为他日后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

这是一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它决定了新汉两军的命运和未来中原王朝数百年的国运。

明代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这样赞扬昆阳之战中的刘秀:“一战摧大敌,顿使何宇平一战摧大敌,顿使何宇平。

当时王莽面临北方赤眉、南方绿林两大起义集团的进攻,压力巨大,他十分焦虑。

后来绿林军歼灭了甄阜、梁丘赐军,击败严尤、陈茂于南阳城下,接着刘玄称帝,公开提出恢复汉朝,建立更始政权。

这个时候,王莽已经坐不住了,他紧急调集各郡兵力共达四十多万,准备彻底消灭绿林汉军。

敌众我寡,绿林军节节败退,被围困昆阳城。

此时昆阳城只有一万兵力,眼看更始政权就要土崩瓦解。

就在这个时候,偏将军刘秀一扫阴霾,他积极组织守城反击,使昆阳城一个月都未破。

后来刘秀趁新军不备,精选了三千人的敢死队夜袭新军。

王邑、王寻轻视刘秀,只率领了万余人巡视阵地。

为了防止各营出现混乱,他们还下令各营严格管束自己的部队,没有命令,不准擅自出兵。

这一夜也是王邑、王寻的最后一夜,他们不敌刘秀军,被斩杀于兵营之中,新军各营因没有得到命令,无人敢轻举妄动。

新军主帅被杀后,指挥中枢立即混乱,在昆阳守军与刘秀军的内外夹击之下,新军大败,慌不择路,践踏而死者数不胜数。

此战之后,天下震动,云集响应者无数,不久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朝灭亡。

这是历史中记载的昆阳之战,但是在翻阅史料时,还发现了一个离奇的记载,其中说到在昆阳之战中曾发生了一场神秘事件,这场事件才是新军战败的重要因素,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史料中记载,在新军准备攻城决战的前夜,天降流星,砸向了新军兵营。

见此异象,新军内部军心动摇,刘秀趁机散播谣言,让这数十万新军土崩瓦解,刘秀趁机夜袭新军,取得了重大胜利。

不管有没有天降陨石这一件事情,在昆阳之战中,刘秀能够冷静的审时度势,并且及时的根据当时的军事形势,确立正确的战略战术。

最后,不仅使战役获得成功,更使自己成功的走向王位。

建平元年夏,南阳白水村出现了“一禾九穗”,这是预示大丰收的祥瑞之兆。

恰在此时,前去查看的刘钦,夫人生了一个公子,与“一禾九穗”祥瑞之象暗合。

刘钦取一麦九穗的“丰秀”之义,给儿子取名刘秀!

稍微有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都知道,这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

显然,无论是天降陨石还是“一禾九穗”实际上都是编造出来的故事,经过暗中的散播、推动变成了“实事”。

这种超自然、超出人们认知和常识的非正常现象,只能把它归结为“天意”,而“天意”所属、“天心”所向,必然是真龙天子!

是天命所归、君权神授的证明。

刘秀固然是历史上难得的英明帝王,但他也有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他也需要用天降祥瑞来证明自己为帝的合法性、正义性!

刘秀能够当皇帝,归根到底是因为他手里面的武装力量,这是他得以在群雄并起的乱世杀出重围、扫平天下、登基为帝的根本!

谁最能打、谁势力最大,谁就当老大,自古以来不都是这样的吗?

至于刘秀的大汉室身份,分封流落民间的宗室没有一万也有八千,凭啥你当皇帝?

要是这样的话,曹操和孙权直接向刘备跪下称臣得了!

所以,借势推波助澜、散布天降祥瑞,终究出于巩固统治的帝王心机,他怎么会去制止和查禁这些流言呢?

帝王的这些机心,在历史上多次被用过,刘秀只是拿来主义、照葫芦画瓢而已。

例如汉开国之帝刘邦,流亡在芒砀山的时候,编造出斩白蛇的故事,“汉高斩白蛇而起义”的故事,很能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

宋太祖赵匡胤出生时,有“赤光绕室”,“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

而杨坚出生是在一座庙里,出生时“紫气充庭”,高人道“此儿所从来甚异,不可于俗间处之”。

而更早些时候,有商汤之母亲20年未育,见“天上白气贯月”而孕;

有伊尹出生之前神人托梦给他母亲“臼出水而东走,毋顾”的故事;

更牛的是周文王,“文王龙颜虎肩,身长十尺,胸有四乳。”

仔细研究可以发现,这些帝王编造出这些神异之事,目的与刘秀如出一辙!

无非就是用来证实自己得位的合法性、统治天下合法性。

在这方面,明太祖朱元璋最值得敬佩,他在《谕中原檄》中明明白白地说明了自己了出身:予本淮右布衣!

太祖起于元末乱世,以大毅力、大英勇、大能力聚兵而起,驱逐蒙元,恢复汉家衣冠,功莫大焉!

这等功业无双,这等自信豪迈,无须借鬼神异象之说神化自己,是他朝帝王所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