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章 (续五)(1 / 2)缘定上海滩首页

NO.50

阿凤娘趁热打铁,因势利导阿凤:“人在做啥想啥,上帝全晓得。”阿凤问:“上帝是啥人?”阿凤娘满是敬畏地回道:“就是外国如来佛,就是老天爷。”望着女儿天真无邪的眼神,阿凤娘语重心长地告诫道:“所以嘛,做人要真诚老实,千万覅心存坏念头。要勿然……”

“要勿然哪能呐?”阿凤急切地问。“会受上帝惩罚的!”阿凤娘一字一顿回道。“噢,姆母我晓得了!”阿凤忽闪着眼睛思考起来。

NO.51

夜深了,阿凤钻进被窝渐入梦乡,看到了母亲带她来上海的一幕幕,童心久久不能平静。她从小就在母亲身边长大,母亲在她心目中是最值得敬佩与信赖的人。谆谆母训让她牢记了一辈子,也照做了一辈子。

阿凤娘已人到中年,晨祷晚修从不间断。刚才的对话,就是晚修,也是在向女儿发出人生的“预警”。此刻,她凝望着窗外夜空,今宵月亮分外明,她深信上帝一定听到了她与女儿的倾心对话。

NO.52

道德拷问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阿凤娘是虔诚的基督徒,胸怀敬畏与感恩之心,“扪心自问”已成为她每日晨祷的必修课,她也正是这样教育下一代的。

常言道:“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明。”只要细品因果内涵,敬畏之心便会油然而生。道德是自律,也是因果。阿凤娘俩做一世好人,求一生平安的信念缘起于此。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也更加青睐诚实的人。阿凤娘的教会经历在那个时代就是一种能力储备,而她的诚实善良,尤其使她能够携儿带女在上海滩安身立命。

NO.53

1925年11月30日(民国十四年农历十月半)礼拜一,晴。这天恰逢下元节,按中华民俗是祈求祖先护佑后代的日子。

这天一大早,阿凤跟随母亲安步当车去那个大班家“上班”,迈出了移民上海的谋生之旅第一步。当时她才十岁。

“打工”还算顺利,两年做下来,阿凤娘也积攒了些钱,就在大班家同一条马路上租下了一幢石库门的天井、客堂间、东西厢房(灶披间共用),又托同乡把六龄幼子接来上海,一家人幸得团聚。

通过大班关系,阿凤娘以管家身份作保,安排到阿凤进了英美烟三厂包装部锡包间当童工。这一年阿凤十二岁,成了早期中国产业工人队伍中的一员。

幼弟阿成则跟着母亲边当帮手,边在教会学堂免费就读。阿凤娘携子女移民上海的生活终于上了轨道。

NO.54

至1925年,上海卷烟产业工人的1/4多来自英美烟公司,英国在沪资本的70%多是该公司的。

那么,当时上海烟厂童工到底是怎样一种状况呢?

“烟厂童工不甚多,且情状较棉厂、丝厂好。工作时间较短,通常由上午九点至下午十点,吃饭的时间不在此内,他们常坐着作工。工钱一日由二角至三角。夜工不象纺纱业那样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