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一章 昭阳学宫(1 / 2)重生先秦,天命在赵!首页

约好了酉时会面,连日赶路的吕不韦自回去沐浴休息,赵煦则上车出邯郸城东门,来到一处规模不算很大但是屋舍俨然的场所。

去岁才建成的昭阳学宫。

华夏官办学校由来已久,例如夏时的“校”、商时的“庠”、“序”、周时的“国学”、“乡学”。

一百六十余年前(约公元前424年),魏文侯于西河地建西河学宫,几番周折邀请来“华夏文脉领袖”的子夏坐镇,成为当时天下的文化交流中心,吸引来诸国众多学子求学。

西河学宫培养出李悝(kui)、乐羊、吴起等一大批人才,使魏国国势强横、称誉于诸侯。

一百年前(约公元前357年),齐桓公与临淄门外建立稷下学宫,历经威王、宣王、愍(min)王、襄王至今仍然屹立。

期间有淳于髡(kun)、管仲、慎到、邹衍、荀子等一大批稷下先生在此留下个人的印记,人才济济,百家争鸣。

虽然愍王时期因五国伐齐短暂消散,至襄王上位重新恢复却又大不如前,但是稷下学宫仍然是天下学习向往的圣地,甚至两千多年后仍然令人向往。

除此之外,秦国的咸阳学宫、楚国兰台、鲁国的泮宫…一处处学校交流文化、培养人才,为华夏文明璀璨、列国国力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赵国当然也有官学,春秋以来诸国重视人才培养和教育,兴办国学蔚然成风。

但是不同于诸国学宫的鼎鼎大名,赵国似乎更多的是跟风而已,人有我也要有,但并不用心。

尤其这些年来,官学几乎成了摆设,自孔子时兴起的私学之风也没有在赵国发展起来。

常年战争,至使平民生活困顿,无力供养孩子读书,庶民黔首多目不识丁。

况且读书识字又能如何?上至庙堂大佬、下至乡间小吏,所有的官位几乎都被贵族及其亲属占据。

甚至一些没落的贵族后裔也放弃读书学习治国之道,终日抱着祖传的宝剑浪荡市井,以游侠自居。

“百姓”尤如此,何况“黔首”?

因此当太子创办昭阳学宫的消息传出后,响应者寥寥。

对于有学习渠道的人来说,学宫的存在多此一举,因为他们并不缺少这些。

对于庶民黔首来说,仓廪实才能知礼节,学宫虽好,却实在鸡肋。

因此只有一些家境富足的商贾子弟和想借此跟太子结识又无门路的人才会揣着别样的心思来此。

可当太子又宣布,昭阳学宫只招收蒙童,学满八年、考试通过后即可为太子府属官后,这才有无数人跃跃欲试。

吕不韦曾经也只是太子府属官,却被大王赏识,从太子友一下子提拔为假相,位高权重。

这件事当面曾被无数人津津乐道,羡慕、嫉恨者数不胜数,现在却有许多人觉得自己的孩子未必不可!

安也这么想。

安出身邯郸乡中闾左,祖祖辈辈都是黔首。

按理来说他也将和父、祖一样终日在田地里劳作、男耕女织,一年到头辛苦却吃不饱穿不暖,每逢灾年、战事,甚至还有可能饿死。

就像这片大地上的无数默默无闻的人一样。

可总会有例外。

安年轻时曾经参加过阏与之战,因作战勇猛落下残疾,获得了大王赏赐。而将军赵奢对大王的赏赐分毫未取,属于自己的财物尽数分给了他们这些作战的士卒。

安因此有了本钱,走南闯北贩卖羊、马而致富,从那以后衣食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