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2章 书卷之气(1 / 2)开局保下岳飞,启昏君逆袭之路首页

集英殿。

殿试之所。

昨日一场轰轰烈烈的殿试在这里举行,整个殿内都还留有一丝书卷之气,似乎策问争斗的硝烟还未曾消散。

赵构端坐在殿上,殿内赵鼎、李光、何铸、刘大中和殿试官等一干人等正在静静的等待着。

这个过程对于考生而言是个非常难熬且焦急的,对于这班臣子而言同样会有些期盼和憧憬。

等待什么?

自然是等待状元等前三甲的诞生。

殿试一甲前十的名录以及试卷都在官家手上,最终的定夺权在赵构手中。

期盼什么?

各自有各自认同的士子,不同的策论方向和答题打动着不同的人。

站在赵鼎的角度,他自然希望这批一甲进士能够快速的顶上朝堂的空缺,革新变法需要年轻有冲劲的新鲜血液。

殿试只考试一天,日暮交卷,经受卷、掌卷、弥封等各类别官收存,流程非常精密且严格。

然后第二天便是阅卷日,分别交给评卷官八个人,每人一桌,轮流传阅,各加画圈和三角等等五种记号,得画圈最多者为上等佳卷。

并且在所有试卷之中,选取划圈最多的十本进呈给皇帝察看,最终出钦定御批一甲第一、二、三名即为状元、榜眼、探花。

一甲前三可以说是优中选优,整个一甲便称“进士及第”,又称“三鼎甲”。

“启禀官家,此次参加殿试士子总计三百六十六人,依照殿试进士录取名额,最终确定一百人。其中一甲十人,二甲三十人,三甲六十人。官家手中为一甲十人试卷与名录。”

刘大中作为整个殿试的总筹划官员,将殿试最终的批次和人数一一上报。

其实对于士子们而言二甲和三甲的都没有任何变化和悬念,唯一有悬念的便是一甲这十人当中谁能进前三。

而对于官家而言,更看重的是一甲入选的人数和名单,这些或许有可能是将来成为朝廷栋梁的人才。

“二甲与三甲,礼部与吏部须细细筛选和考察,做到人尽其才。另外没有中进士的士子们,礼部须做好安抚,可酌情给予补偿,鼓励士子们下届再考。”

赵构做为皇帝,看重一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二甲三甲和落选的士子们,毕竟他们对于朝廷而言同样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如果忽视和冷落了这些人才,出现投靠外邦的话,那么对于朝廷而言既是损失更是威胁。

当年仁宗为什么将参加殿试的士子们全部都录为进士?

便是由于前届殿试落选的几名士子选择投靠西夏,因为熟悉大宋事务,后来成为西夏针对大宋的威胁之所在。

这些教训对于赵构而言,他显得是不想再重蹈覆辙。

“臣谨遵圣训!礼部一定会同吏部做好进士安置和落选士子的安抚之责。”刘大中说道。

按照以往的惯例,参与殿试肯定全部皆为进士,不存在落选和安抚。

因为变法革新的需要,减少名额而出现的落选,礼部自然要承担安抚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