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
赵景穿着好,林安安又给他检查了几遍。
确认衣裳都穿戴整齐后,小夫妻两人才吃了个早饭。
背起书箱,赵景把几本可能要用到的书,放了进去。
林安安还是有些担心,一直在想着,会不会缺了什么东西。
最后,她从床下的木匣子,把那十两银子的存款找了出来。
“夫君,要不把这银子带吧。”
“万一到时候要用到呢?”
去见夫子,可是大事。
也不怪林安安这么着急。
赵景则是一脸闲适,好笑的看着她转来转去。
不过这十两银子,他倒是接过,装进了自己的荷包。
等下见完夫子,还得出去找木匠。
赵景也不知道这里要花多少银子,索性带比较好。
赵景接过林安安手中的银子,摸了摸她的小脑袋说:“好,还是安安想的周到。”
林安安对着他笑出了一个小梨涡,又检查了一遍赵景的穿着和衣裳。
然后小夫妻两人,就站在门口,等着大伯过来。
赵有天肩挑着一根短的扁担,扁担后面有一个带了盖子的箩筐。
里面装着的,估计就是赵景这次去面见夫子的束脩礼了。
“大伯。”
赵有天远远看过来,看到小夫妻两人都站在门口等着,他不由得满意的点点头。
“时候不早了,出发吧。”
赵景和小姑娘挥了挥手,说:“在家乖乖等我回来。”
“嗯,夫君一切顺利。”
林安安也朝着他挥了挥手。
赵有天带着赵景走到大槐树下等牛车。
路过去地里或者在旁边晒谷场晒着谷子的人,都三三两两的和两人打招呼。
得知赵景要去见夫子,重新回书院去念书,大家都忍不住纷纷叮嘱他。
“小景要好好念书,听先生的话。”
“是啊,家里有什么事要帮忙的,就找我们,可不能影响了念书。”
赵景笑着一一应好。
赵家村的人,基本都是一个姓赵的。
都是公用一个族谱的。
大家远远近近都沾了点亲戚关系。
赵景作为族里唯二的读书人,如果他有了出息,整条村子的人都是连带着沾光的。
日后就是他们村子的人到城里务工,或者出去做买卖。
别人一听你赵家村出了一个厉害的读书人,都不禁会对你高看一眼。
所以这也是大家时常对赵景说,要他专心念书的原因。
赵景两人到了大槐树下时,三叔公已经提前等在那里了。
赵有天打招呼道:“三叔。”
三叔公点点头,说:“专门等着你们,就怕耽误了小景的时辰。”
其他等在一旁的人,也没有先车。
等到赵有天把背后的束脩礼放好后,大家才三三两两的车。
路,同车的村民也都忍不住一再叮嘱赵景。
赵景也没有丝毫不耐烦,都是礼貌的回答着。
赵有天看在眼里,心中只觉得欣慰不已。
出了城里,赵有天挑起箩筐,带着赵景直接往书院走。
赵文高也在“青松书院”里读书,每年的束脩基本都是他带着赵文高来交的。
因此他对这边的路也是很熟悉。
到了书院门口,赵有天和守门的大爷说明来意。
赵景则静静的站在一旁,眼睛微微低垂,并不四处乱看。
大爷看两人虽然穿戴一般,但是举止有礼,看起来并不像一般的农家人一般畏畏缩缩的。
对着两人的态度也很好。
“陈夫子正在课室布置早课,还请两位随我到待客室等候。”
赵有天点头说好,一手提着箩筐,一手拿着那根短扁担,跟在后走了进去。
到了书房里,里面似乎有传来说话声。
那门房老大爷说:“这待客室是三位夫子公用的。”
“今日不巧还有另外的人在里面。”
“不过都是用屏风相隔开的,两位不必担心。”
赵有天笑道:“自然不担心,多谢大爷了。”
大爷点点头,说:“我让书童给你们茶,还请稍作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