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64章 人式压典(2 / 2)德云:从大师兄开始崛起首页

“别说,你这提醒的还真对。”

“当年条件太苦了,老爷子连一碗面钱都不让我破费,这一晃都快十年了。”

“后来慢慢好了起来,又一直忙忙碌碌,东奔西跑,没顾起来办这个事情。”

“不该,不该,我应该早点补上一场的。”

唐云风笑着点头,没有多说什么。

注定会发生的事情,既然是好事情,那便让它早点发生吧。

如此,多高兴一年是一年,多高兴一个月是一个月。

郭德刚自己说完,心里也有了安排。

接着又叮嘱起来:“孩子,评书是一门好手艺,既然有这么好的机会,那你就跟着你师爷好好的学。”

“放心吧,师父。”

……

……

第二天上午,唐云风去了一趟于家。

然后没坐一会儿,放下东西就跑了。

之所以要赶紧跑,是因为于慊非拉着他喝酒。

好家伙,两瓶白的,一打啤酒的,多吓人呐。

而大娘白惠明许久没见他,也高兴得不行,这回竟然也不拦着了。

于是……

唐云风来到书馆,金纹声已经早早先到了。

爷俩一个教,一个学,很快便操弄起来。

而唐云风的悟性,又着实让老爷子大吃一惊。

什么扦关儿、笔法、拉典、使挂子、放汤、书筋、摆砌末,一教就懂,几遍就会。

然后没过几天,便让他开始登台说书。

《明朝那些哏儿》经常被史学家批评,但在年轻人中确实很受欢迎。

看看它最终的销量,最终为作者赚了多少钱,就可见一斑。

偏巧,因《说书人》而来的听众,也基本都是年轻人。

所以唐云风即便经验不够老道,但效果着实不错。

在口碑不断传播之下,竟还有大学生跑来书馆听他说历史。

有本地听众入馆,这就是熟客的开始。

爷俩也非常高兴,愈发的卖大力气。

一个走正统路线,靠技法、味道取胜。

一个走轻快路线,靠幽默、面皮留客。

没错,好的皮囊也是有用的。

相貌英俊,台风潇洒,谈吐风趣,这在行话来讲叫“人式压典”。

那些所谓的“豆腐西施”“馒头西施”“包子西施”“猪肉西施”,其实都是这个路子。

反正甭管哪行哪业,长得好看的人,就是有无形的优势。

你羡慕不来,不服也不行。

就这样,爷俩一头扎在书馆里,别的都不管。

等到一个月过去,歌曲的热度没了,书馆却站稳了脚跟。

每场八九成的上座率,已经能盈利四五百块钱了。

钱肯定是不多,但对于一家新书馆来说,这算相当的难得。

而唐云风这段时间,也收获巨大。

评书的基础知识全部学完,技法也在实践中提升迅速。

要论水平,比不上老艺人,但至少算是合格的说书先生。

至此,除了相声、口技、京韵大鼓之外,又多了一门“评书”。

19岁便已经“四门抱”的艺人,唐云风应该算头一个。

金纹声没想到他学的这么快,很是不舍:“小五一啊,你走了,我怎么办呐?”

“我不走啊,得空不还来吗?”

“那能一样吗?”

金纹声翻了个老白眼:“要不你再学一个月,师爷可还有非常多的绝活儿呢,比如……比如我娶过六个老婆,你想不想学?”

唐云风顿时也翻了个小白眼:“师爷,我再给您找一个小辈作伴,好不好?”

“能有你这么有灵性,这么贴心吗?”

“当然,那家伙可了不得,绝对的悟性逆天。”

“真的?那赶紧叫来我瞧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