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四十二章 通州闹荒(2)(1 / 2)汉家天子(朕就是这样汉纸)首页

卷二见龙在田

方不过临近辰时天色却大是晴朗明亮,阳光微几分晃眼皇城之中参与朝会的大臣早离开得瞧不见什么踪影燕王世子秦延熙也走远之后,金水桥前独站了着郡王常服的秦晟一人,迎着日光望远,望一片金辉之下值守的御林军士,望重重围墙环绕起的深宫大内,忍不住摊开掌心让阳光聚到手上心中却恍而生出几分惆怅惘然之感,

“暑往寒来春复秋,夕阳西下水东流。”不知不觉,转眼便是半载,他做回皇长孙、当这郡王已有半载逝去的却再也回不来了。

淡淡的伤感仍会不经意间造访、流淌在心中,秦晟神色平静,默默地站过一会儿、约莫半刻钟左右,便即右转往一间小院走去,他…爷爷专为他辟出的开小灶用的书房想来苏太师此刻已在房中等着了。

“学生秦晟见过老师。”

走进一座小殿殿内有十余名伺候的宫女太监秦晟往最右侧的书房走去,迈进房时,太师苏弘一身直缀、腰间系根丝绦,果已在了房中,秦晟堪与他打过照面,便即缓缓弯腰行下长揖,恭敬说道。

苏弘亦躬身回礼,“郡王殿下。”

秦晟道,“老师自今日开始,当要给学生讲解论语泰伯篇了吧。”边说边就着书案前方凳坐下,摘下冠帽放到书案右上角以示尊重,身形挺直、坐姿十分端正。

阳光从侧向的窗牖照射进来,盛放在整间小室,将室中清简的布置照得敞亮两张书案,一张方凳,一张靠背椅,方凳供秦晟使用,靠背椅是永泰帝赐下、优待苏弘,两套笔墨纸砚分放在两张案上,供师徒二人使用。

“殿下说得不错。”

苏弘翻开论语,翻到“泰伯篇”一章,章上留白处不时写有注解小记,字体虽小可笔力遒劲,又且行云流水挥洒自如,是苏弘的手迹。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不过略略翻上几页,苏弘即合上书本,张口诵念书文,声音浑厚,亦有历经世事的沧桑、洞察。

秦晟清楚他这位老师素来少用书本教案,课前也不过是将所带书册稍微翻个几页、甚至翻也不翻,但各式经籍典文却是信手拈来,于诸道了然如心、杂糅熟稔,学识渊博、又奥妙有趣,数十年的经验参杂在书文之中,自是不干瘪、也不照本宣科,秦晟于这半载之间受益良多,时常想到不是时间、经历、学识三者的堆叠如何能臻于至善?

太师苏弘便是那至善之人,任世事波诡云谲,他安如泰山,一生传奇。秦晟接触了解越多,对眼前面容慈祥的白头发老者便尊敬愈加,

年十五出山,五年辅佐平定中原、定下大汉根基,又十年经太宗两朝,乃至如今的永泰五十三年,已是八十三岁的高龄老人了。

“老师,”

早朝上张士静所奏通州灾荒一事到底是在秦晟心中播了种、发了芽,他不自禁想到这事,忍不住眉心微拢、脱口喊出,尔后对上太师苏弘询问、疑惑的目光,秦晟顿了顿,略迟疑道,

“今日早朝,户部尚书张士静禀奏了一事,学生心中疑惑,又有些担忧,想向老师请教,问问老师的看法。”

“殿下直说便是。”苏弘微笑了笑,应道。

秦晟遂言道,“早朝上,张士静大人禀奏河西道通州一带去年业已大旱,今年旱情更甚。常平仓、义仓、社仓,许多粮仓存储的粮食均已吃空,河西道全道的粮食去了十之五六,通州带的百姓也还是饥贫,野菜、树皮…张大人说再下去百姓得人吃人了,奏请圣上派钦差大臣赴通州赈灾。这事,”秦晟眉头皱得深了些,“老师你怎么看?

“圣上应允派钦差大臣了?”苏弘未答,只道。

秦晟摇了摇头,“还未。圣上未当朝下决断。”

“如此,”苏弘抚上颌下胡须,未就钦差大臣一事继续深入下去,转说道,

“荒政一事,历朝历代都极为重视,我朝重视尤甚。”他说着,拱手示做恭敬,

“皇帝长于民间,深知荒政破败与王朝衰亡关系密切,曾言:恤其老,则天下之为子弟者悦恤其幼,则天下之为父母者悦。天下之老幼咸悦矣,其心有不归者寡焉!苟听其困穷而不之恤,民将怃然曰恶。因而我朝开创伊始,国家灾荒赈恤大为恢复,较之前朝自是好了千百倍不止。”

“张大人禀奏河西道通州大旱,”话到此处,苏弘沉吟须臾,顿了会儿道,“臣也略有几分耳闻。臣知通州一带干燥少雨,虽不算缺水,旱情确也时有发生但如本次一般旱情严重者,亦殊为少见,耗去通州内所有储粮,连同整个河西道的粮食耗去一半亦不能解困,”

苏弘眉头微聚、思酌不定,须臾后又说,“臣不在通州,不知其中明细抑或有苦衷之处…通州灾情一事是何走向,圣上会否派钦差大臣赴通州,均非臣能知晓置喙。”

说而,苏弘缓缓摇了摇头,忽却道,“殿下既有此问,臣倒想知,假使圣上派钦差大臣,假使钦差大臣是殿下,殿下会如何处理?臣虽教导殿下时间不长,方不过半载,可殿下天资聪颖,举一反三、悟性尤高,于世事常有独到的看法见解,臣耄耋之年尚能得殿下这般弟子,心中甚是得意。不知殿下如何看待通州灾荒一事。”

一段话中,半段是在夸奖秦晟,秦晟不由面色微红,颇有几分惭愧,“老师谬赞了,学生愧不敢当。”顿了顿,他正色道,

“学生读史,感历代兴盛衰亡旧事,每于开创建国时乾坤重定,一扫前朝颓势,革除祸乱积弊,往往国势日张,百余年可得全盛随后国家承平渐久,军备废驰,吏治崩坏,官员多违法乱纪、不作为,各种矛盾在此期间衍生、激化乃至最后人心尽丧、起义无穷,或有内乱、或有外敌,内外交困,终至无力回天,断送了偌大王朝,令后来者惋惜。

这般道理、浅见,学生想古往今来必只非学生一人有感,譬如老师,必有更加深刻、尖锐的看法…只是一朝朝一代代,每每前人无暇自哀,令后人哀之后人哀之却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一番总结,改自前生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秦晟话完,苏弘眼中兀自现出抹亮色、转瞬即逝,心中隐有赞赏之意,秦晟自是不知,他只脑中想到自己盗用了他人所作,不禁微有几分羞赧,话锋一转,说道,

“学生亦不知通州情形,想来旱情如此严重,天灾是必然的了。但人祸,”说着,他眉间微拱,不自禁双眸微眯,边思索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