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元年,共和2118年,丁丑,欧历1277年。
4月1日,云中郡,丰县。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震颤的列车车厢中,范龙城随意翻着一本精美的日历。
新国初立,万物更新。不但行政、军队、礼仪等一系列实虚部门有了新气象,东海觅天台也颁布了华夏国通行的新历共和历。
共和历是一部以太阳历为主周期的历法,基本沿用了宋朝新明历的编月和置闰规则,但同时也记录了月相周期的农历,而且重新订正过,比宋朝旧历要精准得多。
之所以名为“共和”,是因为它将编年起点上溯到了西周的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这是华夏史书中能精确确定年份的最早一年,以这个源头编排年号,就能将之后的历史事件安排得明明白白。比如说,秦始皇一统六国是在共和621年,东海商社登陆之年是共和2096年,今年就是共和2118年。除此之外,共和元年天子出奔,周公召公共同执政,正符合华夏国的现状和精神,用这个名号是再合适不过了。后来,也有史家因此将华夏称作“共和国”,以与传统的“王朝”区分开来。
除了一以贯之的共和纪年,华夏国也按传统规则颁布年号,将今年定为华夏元年。年号每半个甲子更换一次,每次持续三十年,首个年号“华夏”比较特殊,从今年开始一直持续到下一个甲子年,总计四十余年。
范龙城手中的这部日历是特别发行的“华夏元年纪念版”,与以往东海国出版的日历密密麻麻把其余势力的年号都标注上去不同,这次只着重标了一个“华夏元年”和共和纪年,意味着对自我正统性的肯定。
这部日历用厚纸精装而成,每月一页,上面除了列明阴阳日期和节假日,还附有精美的插画和配诗。当下的四月一页上,就绘着雄壮的阴山风貌,附上著名的王昌龄出赛一诗。
范龙城微微一笑,这诗可与他有缘得很。
正看着,列车便已经驶出了丰县之东的重重群山,进入了西部开阔的草原地带,视野豁然开朗。北方青绿色的阴山在草原对比之下高大鲜明,如一道屏风般横亘在大地之北,令人豪情大发。
范龙城打开了车窗,看向北方豪迈的阴山风光,又与手中的日历插画作对比,忍不住将剩下的两句念了出来: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黄河中游拐出了一个“几”字形的大弯,而东西向的阴山山脉就如同一个“冖”字头一样盖在黄河之北,总体形成一个“冗”字形。而这河山之间夹出的狭窄地带,就是著名的“河套”地区。
注:古今对河套的定义不同,明朝时是将几字形的内部称作河套的,而现代河套是指几字之北。明朝定义明显是扯淡,几字内部全是沙漠根本称不上水草丰美,这里取得是后世的河套概念。
阴山山脉大致是东西走向,在中段向南突出,所以河套地区整体呈“”形,最窄处在后世包头附近,将河套分作了前套呼和浩特和后套巴彦淖尔两部分。汉时在前套置云中郡,后套置朔方郡,华夏共和国也延续了这两个建制,在攻过来之前就把行政区划做好了。
俗话说“黄河百害唯利一套”,河套地区堪称漠南草原上最优质的畜牧区和农耕区,后世内蒙古大部分人口都在此处。云中、朔方的掌握,基本可视为夏国完全控制了漠南草原,而失去这片土地的元国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农耕帝国。
历朝历代都很重视对河套地区的掌控,汉唐之时,一有功夫就往河套移民屯田,以作为抵御游牧民族进攻的前线。但是河套西南是巨大的沙漠,东南是重重群山,与中原之间联系相当困难,所以往往国力盛时还能控制,稍一衰败就丢了,明朝修长城的时候甚至干脆就没圈进来。夏国想长远控制河套地区,必须得解决这个问题。
好在,这个新生的共和国有远超传统中原王朝的手段。
集宁郡与云中郡之间有群山阻隔,但并非无路可行。大黑河发源于临近集宁的卓资山畔,一路向西流,在群山之中冲刷出了一条平坦的河谷,然后继续西行,经云中郡的丰县、云内、东胜三城汇入黄河,为沿途居民带来了珍贵的水源,堪称云中郡的生命之河。同时,这条河也成为了贯通东西的重要交通渠道,上游水量较少,但冲刷出的河谷可供车马通行,下游水量较多可以行船。元国很重视驿路建设,之前顺着这条河在东胜与集宁之间建立了完整的驿路,去年夏军西北师也正是顺这条路一路攻了过来。
只是,光有这一条山路还很不足够,只能保障有限的人员交流,难以大批量输送物资。因此,去年攻取云中郡后,西北师直接调了两个铁道旅过来,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沿着驿路修建了一条简易军用铁路,将漠南铁路延伸到了丰县。从此,云中与后方之间物资通畅,再也没有敌人能够进犯了。
今日,范龙城正是乘着这条铁路,来到了云中郡郡治丰县。